2017年1月31日 星期二

旅行沒有目的(中)

沒逼著自己非得什麼時候把續篇生出來,就這樣晃晃悠悠地到了一月的最後一天,也是農曆年初四。

年假轉眼即逝呀。雖然對現在的自己而言開工日還不是那麼晴天霹靂(?)的事,但還是習慣性地湧起「啊,年假快結束了,得振作起來回到規律的日常生活了」的感覺。

明明內外狀態都與以前大不同,習氣依舊像刻在身體裡一般,印記雖然明顯變淡,離完全拔除卻仍須努力。

勇敢勇敢再勇敢,踏出舒適圈吧。

接續上篇,繼續說點最近各種故事的啃食雜感。


關於書


更新一下上篇提過的多頭馬車狀態。其中的《流》與《コンビニ人間》已看完,也加進了新閱讀的書籍。


還沒看之前,以為《流》偏向家族史詩,是一部想要展現宏大野心的歷史巨著,畢竟書名給人一種歷史長河的感覺,書後簡介也用了「身處時代洪流的人們,看不見彼此的淚……」「令人震驚的真相從歷史之河漂流而出」等字句。

讀了就發現和想像頗有差距。我的意思是,比想像中讀得更輕鬆愉快,是本具有推理味道的青春小說。

《流》沒有偏離當時的背景,書中的人們依舊被時代推著走,讀者還是很能感受當時臺灣的生活風景,既有生存的活力,也有政治壓制之下的沈悶,但因為第一人稱行文的主角是個少年,那無論如何其眼中世界就不會嚴肅到哪裡去,時不時地就能碰上一點黑色幽默,比如說:
「告密並不只是共產黨的拿手絕活,國民黨也大肆推崇告密文化,動員廣大民眾建立牢固的監視社會,以期及時發現對政權不滿的反抗份子。歸根究柢,共產黨和國民黨本是同根生,想法果然都一樣。」

(很明顯地,後面會提到《返校》)

年前買來預備配過年的書。

譯者的臉書上看到這本書上市的訊息,她對這本書的感想是「怎麼會這樣?」及「其實看完之後還有一點點難過」,我就因此而起了敗家心。(這樣對嗎)

看完之後,感想是確實如此。事實上我的反應更粗俗,看完全本書最後一個字的時候,嘴裡喊出的是「靠北!」。姑且可以算是稱讚意味吧,湊佳苗一如既往的黑啊——就像封面的黑咖啡一樣,冒著香氣引人品嚐,但不喝完不曉得杯底畫著什麼圖案,中途有咖啡的甘醇,當然也少不了酸味和苦澀。

(圖源:Amazon)
好啦,這本《コンビニ人間》再次出現了。

明明是尋常到不行的生活,經過主角無機質的眼光和缺乏感情的思維模式過濾之後,突然變得詭異無比,讓人不禁思考什麼是「正常」,什麼是「反常」?我們所表現出來、融入社會的「那個人」,真的就是自己嗎?還是被外在環境填滿空洞後,乍看之下不顯得異常的「什麼」呢?


關於遊戲

是的,就是過年前非常具有話題性的《返校》。

(圖源:赤燭遊戲

嚴格說起來我沒玩。(……)我是看了實況影片,一個臺灣人的,一個中國人的,也就是我把這遊戲整整看了兩次。

「人不是生而自由嗎?」這句話拿來問自己、問上天,是多麼多麼地沈重。

很喜歡遊戲裡廟宇與學校結合而成的魔幻場景,有朝一日自行創作的話,呈現出那種詭異又莊嚴的氛圍會是我的理想目標。

主角方芮欣聚集了現代關心社會的臺灣年輕人能夠感同身受的許多元素:自我價值與定位的徬徨、父母問題之下子女如何自處的壓力,學業及感情的挫折,以及國家政治力的壓制。

雖然故事背景是三十多年前的戒嚴時期,但《返校》很精彩地回應了當今社會面臨的種種困境,讓不分國籍的玩家都能有所共鳴。

予以限制,便不叫「自由」。若所為會帶給人傷害,亦不得稱之為「自由」。道理不就這麼簡單而已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